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首页>数据发布与解读
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发展迎来新浪潮——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2-21 09:23   访问量: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虽然受到国内外宏观环境严峻复杂、新冠疫情多发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始终坚持主动作为、持续发力,加快锻造自身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核心文化产业比重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整体利润下滑,销售利润率低等不足和困难。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现

(一)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2022年末,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达128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43家,增幅为12.5%,连续两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占全部规上企业[1]数量的比重达到6.0%,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从表1看,九大文化类别企业数量“72降”。其中,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企业38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68家,单位总数和增加数均位居首位,这与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密切相关。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投资运营企业同比减少12家,降幅达40%,可见疫情后加快修复企业信心仍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二)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不同行业有所分化,但总体平稳增长。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营业收入3380.04亿元,同比增长3.2%。分领域看,核心领域较快增长,实现营业收入825.81亿元,同比增长20.7%,相关领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54.23亿元,同比下降1.4%;分行业看,不同行业有所分化。文化制造业营收同比微降1.9%,文化批零业营收平稳增长,文化服务业营收呈现大幅增长,涨幅达到29.3%。由于制造业比重高,增速快的服务业比重低,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体表现为平稳增长。

 2.文化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骨干企业发挥关键作用。一是新入库规模企业支撑总量。2022年,核心领域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41.84亿元,其中,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字节跳动、中移软件两家新入库企业营收合计超过了100亿元;二是网络游戏行业复苏明显。受游戏版号恢复审批等利好因素影响,幻塔网络、大禹网络、沁游网络等大型游戏公司营业收入出现翻倍增长;三是消费电子制造业企业营收下降。以丘钛微电子为代表的部分生产文化消费终端和文化辅助产品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因订单量减少,营收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三)新业态优势显现,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前景远大

近年来,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与趋势,传统文化内容打造的数字化场景,创造出许多有底蕴、有朝气的文化数字化成果,文物、非遗、传统苏作技艺等得以更便捷、更活泼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走进大众,进一步推动了苏州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确定文化产业分类中数字及互联网相关的16个行业企业为新业态文化企业。2022年数据显示,苏州新业态文化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小,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5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是全部规上文化产业企业营收增速的近10倍。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的比重达到31.2%,比2021年提高6.5个百分点。新业态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45.82亿元,同比增长9.0%,而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17.9%

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其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四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互联网游戏服务和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两个行业的营业利润分别达到了11.05亿元和26.77亿元。


二、产业短板依然存在

(一)苏州传统文化亟待做大做强

苏州是联合国评选的手工艺之都,作为传统文化的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苏州重要的一张城市名片。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也是展现苏州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知名的“苏作”有苏绣、核雕、玉雕、丝绸、砖雕、苏扇等,业内的企业数量是相当多的,但是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仅有太湖雪、上久楷等少数借助纺织产业发展起来的丝绸企业,玉雕仅有一家贸易企业(国玉天工)勉强达到规上标准,其他工艺美术还未产生达到规上标准的企业。

文化产业是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苏州工艺美术是提升苏州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要通过集群式创新,把这些经过历史验证的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集群组合能力,用市场化的手段,把更多的文化企业和工艺美术人才汇聚到一起,传承发展,培育更多的高原和高峰,推动市场主体逐步从作坊加工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必须加快步伐

一是文化服务业比重仍处于低位

2022年苏州市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而全省平均水平为30.7%,南京为57.9%,深圳、杭州等文化产业发达城市文化服务业的比重更是在70%以上。

二是文化制造业中传统企业比例较高

2022年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中,造纸及包装印刷企业284家,超过了一半,大多数生产方式传统,产品相对单一,对促进文化发展作用并不明显。要加快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赋能,引领文化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等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将内部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环节外部化。

(三)文化企业整体效益不容乐观

20222月份,苏州及周边区域出现疫情,3月中下旬开始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物流体系,4月份以后开始逐渐恢复。文化企业的盈利状况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业利润仅为36.22亿元,同比下降46.0%,全年营业利润实现143.41亿元,同比下降17.9%。虽然下半年明显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从销售利润率[2]看,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低于南京1.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八位。分地区看,仅有工业园区和张家港市文化产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的盈利能力水平整体偏低。

三、政策引导还要保持

(一)着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当前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相关领域的文化装备及文化消费终端设备的制造方面。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核心领域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24.4%,虽然与上年相比提升幅度明显,但仍不足四分之一,与核心领域为主体的上海(70%以上)、南京(68.5%)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差距甚远。苏州需要充分挖掘江南文化底蕴,加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地区比较优势。

(二)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数字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已然是箭在弦上。随着文化和科技、文化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日益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以和文化产业互相影响加速发展,文化的特性能够延长数字产品的生命周期,数字技术可以消除由于文化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等原因造成的传播难、复制难等困境。可以说,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的蓬勃兴起,为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打开了广阔空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已经到来。

(三)持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疫情对苏州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了阶段性的巨大冲击,其中文化消费市场承压显著。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州要植根特色文化资源,立足文化实际制定长远政策,打造知名地区文化名片,实现文化消费持久稳定增长。


[1]全部规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合集。

[2]销售利润率指企业利润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和盈利能力的指标。

相关稿件
苏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