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公报
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苏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09-08-13 14:52   访问量:
    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复杂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引导,落实保障措施,稳定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结构升级调整优化,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36.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各项主体税种保持平稳增长,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7.9%、16.0%和22.3%。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增长29.1%。

    农林牧渔业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组织方式、形态布局、综合效益不断优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新增高效农业(含渔业)面积1.45万公顷,累计达到10.69万公顷。全市新增 39 只无公害农产品、 89只绿色食品和 9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295只。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828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13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24公里,增砌护岸199公里。

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00家,累计达到2512家。新增入社农户15.8万户,持股农户占比达到80%。全市累计确定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58个。

    工业

    工业经济不断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需求减弱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15.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3050亿元,增长12.3%;外资工业产值12497亿元,增长15.9%。重工业产值13236亿元,轻工业产值5394亿元,分别增长19.1%和6.9%。

    面对增本减利的现实压力,工业企业在挖潜改造、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提高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2.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79亿元,增长14.1%;实现利税总额1330亿元,增长4.7%;实现利润总额896亿元,增长0.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规模型企业领跑发展,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比上年增长23.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3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主导产业稳定发展。机电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3.6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87亿元,增长20.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建筑业

    建筑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9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施工面积7492.8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74.1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6.4%。2项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工程获“国优”工程奖。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达4.54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85.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4.3%;完成货运量1.26亿吨,货运周转量90.2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10.1%。现代港口物流规模优势显现。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3亿吨,增长10.7%;集装箱运量257万标箱,增长35.6%。太仓港、张家港港、常熟港三个港口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

    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77.11万辆,其中汽车82.6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8.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61.75万辆,比上年增长21.5%。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发送函件1.90亿件、特快专递925万件、报刊3.11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35.8亿元,增长12.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01.05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167.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31.15万户,比上年增长12.6%。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49.75万户,比上年增长45.5%。。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流通业态不断壮大,消费环境日益优化,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32.62亿元,增长22.5%;餐饮业零售额195.01亿元,增长39.5%。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66.5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84.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4.4%。

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为80.34亿元、60.49亿元、447.51亿元,分别增长21.7%、12.7%和14%。主要消费热点比较集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4.3%,黄金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9.9%、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3.2%,家电类零售额增长21.4%。

    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29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76个,商品成交额2589.09亿元,增长26.6%。中国东方丝绸交易市场、中国常熟服装城、中国珍珠宝石城交易额保持全国领先。

    金融、证券、保险业

    金融运行稳健有序。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有效信贷投放平稳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00亿元和658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28亿元和77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341亿元和63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和967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1777亿元,现金支出1215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7.7%和7.2%,货币净投放380亿元。银行机构当年实现结益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全年股票交易总体低迷。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部43家,当年新增1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85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9300亿元,比上年下降33.8%。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市新增保险机构11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4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财产险收入4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寿险收入81.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44.2%。

 

    房地产业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与住房开发建设。全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平稳,消费趋向理性。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5%。商品房施工面积为7036.91万平方米,增长15.4%;竣工面积为1481.2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007.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30.26万平方米,下降49.8%。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73.42亿元,下降41.8%,其中住宅销售额为459.38亿元,下降44.5%。 

市区二手房交易成交面积187.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0.19万平方米。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用地3200.13公顷。

    旅游业

    旅游业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圈,努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品牌。

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3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接待境外游客218.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旅游外汇收入9.95亿美元,增长12.0%;接待国内游客5287万人次,增长10.3%。全市旅行社接待人数570.39万人次,增长24.4%。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51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56家。全市4A级景区点增加到22家,5A级景区点2家。全市景区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11.8%。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苏州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新组建市市容市政管理局。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重组

相关稿件
苏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