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具挑战性的一年。金融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三区三城”为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重民生与抓经济相结合,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经济运行经历了下降、企稳、回升三个阶段,逐步朝积极方向转化,经济触底回升的态势得到巩固和确立,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发展局面。

 

一、经济运行

 

 

全市经济企稳回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行业发展更趋协调,发展方式有效转变。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8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5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农林牧渔业

现代农业建设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8.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5.5千公顷,建成千亩以上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78个,其中万亩以上14个。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到56%。年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总数达1402只。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农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年末累计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1个。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874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18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41公里,增砌护岸184公里。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发展。全市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09家,累计达到2821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超过90%。农村村均集体收入增长14.7%

 

 

在一系列保稳促调政策措施的有力提振下,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生产稳步回升,重点产业保持优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营效益逐月向好,结构调整效果初显。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3704.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84.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7.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3466.39亿元,增长4.1%;外资工业产值13273.70亿元,增长7.1%。重工业产值14538.44亿元,轻工业产值5746.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3.2%

优势行业、新兴行业、民生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电子、纺织、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等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921.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整体运行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56亿元,增长4.4%

经营效益稳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9%;利税总额1524.84亿元,增长4.1%,其中利润总额1038.89亿元,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4.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发电量

亿千瓦时

791.94

5.0

万吨

71.07

0.1

亿米

7.95

2.2

 

亿件

9.55

5.0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555.27

19.2

硫酸(折100%

万吨

164.47

5.8

碳酸钠(纯碱)

万吨

81.83

-14.0

合成氨

万吨

54.94

-4.6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万吨

56.71

11.0

 

万吨

1 713.33

8.6

 

万吨

2 073.27

6.8

 

万吨

2 649.88

5.4

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

对万千米

2 058.59

-11.5

  缆(光纤通讯电缆)

芯万千米

2 272.49

64.3

家用吸尘器

万台

1 220.89

-25.6

家用电冰箱

万台

157.73

-33.8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304.17

-53.2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8 035.84

35.8

    # 笔记本计算机

万台

6 995.20

57.4

显示器

万台

1 828.57

2.6

数码照相机

万台

1 779.61

9.4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0%,施工面积7377.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19.52万平方米,均比上年下降1.5%。建筑企业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全年本地建筑企业在外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有3家建筑企业荣登江苏建筑业综合实力30强,6家装饰企业荣获江苏建筑装饰10强称号。

 

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明显提速。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66.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63.7亿元,港口建设投资26.7亿元。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3.9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67.9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0%6.4%;完成货运量1.1亿吨,货物周转量103.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3%11.4%。现代物流生产规模继续提升。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4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集装箱运量271.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8%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86.9万辆,其中汽车101.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5%22.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比上年增长26.9%

邮电通信稳健发展。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发送函件2.49亿件、特快专递1371万件、报刊3.09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6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43.70亿元,增长5.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3.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46.15万户,比上年增长1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84.32万户,比上年增长23.1%

 

国内贸易

全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商贸中心区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01.19亿元,增长15.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5.65亿元,增长15.9%。城乡消费市场有效激活,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06.9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19.9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4.3%25.7%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为99.98亿元、88.76亿元和67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28.4%19.3%。汽车、高端科技产品、时尚消费品、更新换代产品成为消费热点。热销商品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5.3%,家具类零售额增长1.24倍,服装鞋帽类零售额增长28.4%,家电类零售额增长25.7%

消费刺激政策显现成效,全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2.33亿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到6.5亿元。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时代广场、沃尔玛购物广场、平江新城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相继竣工,久光百货、天虹百货、沃尔玛等一批著名百货、超市品牌进入苏州市场。

 

金融业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切实将信贷资金投向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重点领域,有效提升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450.54亿元和9032.28亿元,比年初增加2650.53亿元和2451.71亿元。

股票交易活跃。年末全市拥有证券营业部48家,当年新增5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15.68万户,比上年增长33.7%。全年股票、权证、基金成交金额19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0%。全年发行企业债券43亿元。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市新增保险机构3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到5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财产险收入5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人寿险收入9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49.14亿元,比上年下降11.4%

 

房地产业

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引导,积极提振市场信心。2009年以来,市场刚性需求得到释放,全市商品房销售走出低谷,房产交易比较活跃。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24.34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4.4%。商品房施工面积704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1%;竣工面积1878.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面积2346.12万平方米,增长13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11.88万平方米,增长142.3%。全年市区二手房交易成交面积467.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9.7%,其中住宅412.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1.9%

 

旅游业

旅游业围绕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品牌,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接待境外游客219.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旅游外汇收入9.97亿美元,增长0.2%;接待国内游客5870万人次,增长11%。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58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70家。全市4A级景区点23家,5A级景区点2家。全市景区接待游客7273.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苏州成为长三角城市中拥有最多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线路的城市。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接轨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金融创新力度加大。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市新增15家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到18家,累计发放贷款额76.2亿元。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7家,共募集资金227亿元。稳步推进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市容市政管理体制和公交运行机制改革。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2.65万家,年末累计达15.73万家;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29.97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4205.53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13万户,年末累计达到32.55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38.25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53.81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92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7.7%,实现工业总产值64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0%。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916.6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9%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定发展。全市新引进内资项目6220个,比上年增长26.6%,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742个,比上年增长28%。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408.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新增外地注册资本38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对外贸易

面对外需萎缩的不利局面,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苏州市外贸出口保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14.5亿美元,其中出口1140.9亿美元,分别下降11.8%13.4%。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呈现“低开平走逐步回升”态势,由一季度的下降25.9%、上半年的下降24.7%、前三季度的下降21.3%,收窄至全年下降13.4%。全市出口总额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7.3%9.5%

传统出口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新兴市场出口跌幅逐步收窄。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达707.3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2.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出口额290.44亿美元,下降17.1%;对美国出口额314.88亿美元,下降2.9%;对日本出口额101.99亿美元,下降5.2%。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跌幅收窄,出口额达133.93亿美元。

 

利用外资

全市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2.27亿美元,增长1.2%。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16.81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0.4%。全年新增5家投资性公司、11家独立研发中心、8家创投企业等具有总部经济业态的外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4家落户苏州。服务外包业务稳步发展,苏州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3.98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8.71亿美元,分别增长121.3%94.0%

 

外经合作

“走出去”形式日趋多样,形成了境外资源开发、境外高科技风险投资、境外传统产业投资的多元化格局。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11个,中方境外投资额3.2亿美元,分别增长76.2%57.0%;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资源类项目占五成,民营企业占九成以上。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5.5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8%27.4%

 

开发区建设

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全新的功能载体。积极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31.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08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0.57亿元,出口总额994.08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3.1%86.4%55.1%87.1%。苏州工业园区加快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苏州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批3家试点单位之一,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建设正式启动,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中国十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之一,张家港省级出口毛纺产品产业集聚监管区正式获批。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8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58.1%;私营个体投资916.67亿元,增长16.1%。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46亿元,增长34.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05.03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55.86亿元,增长24.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5.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环保、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社保福利等有关民生投资比上年增长68.0%,科技、电信、金融等先进服务业投资增长73.2%

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12919.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5%;竣工房屋面积5112.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7%,房屋竣工率为39.6%。全市新增固定资产2506.9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4.5%

 

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76.99亿元,比上年增长50.5%。完成火车站北站房主体工程和相配套的道路河道、绿化景观等工程,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进入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高峰阶段,2号线已开工建设。常昆高速公路、苏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加快施工。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252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总里程5422公里。港口建设加快实施,建成8个万吨级码头泊位,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104个。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全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规划, 全面均衡提升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推进各类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市政交通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完成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色彩、高度形态、雕塑规划、城中村和无地队改造等规划研究。城市化率达到66.2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8140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

 

公用事业

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努力优化公交服务,精心落实“公交优先工程”。切实加大公交车辆更新改造力度,全年新增、更新国III排放标准空调车401辆。深化推进公交智能化建设,以实现公交营运、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及公交出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市区新辟公交线路20条,年末营运车辆达到2957辆,营运线路236条,线路总长达到1970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1%。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5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0%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市区新建、改建公共卫生间37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4座,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敷设污水管网1209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含扩建)51.25万吨。

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29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2.61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7346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100%。全社会用电量879.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0.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环保投入达到270亿元,增长13.4%。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3,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9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20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3.04万吨,二氧化硫减排量5.03万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1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200家,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生态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常熟、昆山、太仓被确定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常熟、昆山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全市共建成44个环境优美镇,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省级生态村总数达到43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8.3%。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全年实现节能152万吨标准煤。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市以落实科技扶持政策,营造科技发展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28.8亿元。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4家,累计达到695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903个,累计达4424个。企业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2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1.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创新载体建设水平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成立、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动工建设,园区生物纳米园成为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年专利申请量61336件、授权量39288件,分别增长26.3%115.0%,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和第一位。

围绕转型升级推进创新人才引智工程。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0.4万人。实施海外引智项目30个,引进海外留学人才1411人。200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事业

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68所,在校学生96.08万人,毕业生23.47万人,教职工总数7.4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29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有19所,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98万人,毕业生1.38万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3%,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27个,公共图书馆11个。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镇(街道)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85%以上。

文艺精品新作连创佳绩。滑稽戏《青春跑道》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滑稽戏《顾家姆妈》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被文化部评为建国六十周年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全市累计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年末数字电视用户215万户,总数居全省各市之首。在2008年度全国少儿广电节目精品评比中,我市获奖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

 

卫生事业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72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2万人,其中医生1.6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7%7.2%4.8%。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3%。全面实施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继续做好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顺利完成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母婴阳光工程全面推行。

 

体育事业

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迈向长效化,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苏州健儿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18165铜,获得现代五项世锦赛和蹦床世锦赛冠军,苏州世界冠军增至16人。成功承办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亚洲田径大奖赛、东亚俱乐部男子手球锦标赛和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51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新建全民健身工程(点)162个,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初步建成。体育彩票销售创新高,实现总销量14.23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全国首个销量超10亿元的地级市。

 

五、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市出生49663人,出生率为7.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33.29万人,比上年增加3.54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0.21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

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全市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新增就业13万人,8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9%。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37万人,再就业培训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9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培训25.9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28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73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8500人。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6万人、286万人、255万人、245万人和234万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超过99%。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9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50元提高到38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230元提高到260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51元。

 

人民生活

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全市通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收入增长机制,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12969元,比上年增长10.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0元,比上年增长10.3%。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7.5%45.4%11.6%

市区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表:

 

 

各组所占比重(%)

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400元以下

0.3

3 842

400-600

2.3

6 250

600-800

4.3

8 604

800-1000

7.0

10 823

1000-1500

25.7

15 475

1500-2000

26.0

20 476

2000-2500

11.0

26 623

2500-3000

7.0

32 626

3000-4000

5.7

41 055

4000-5000

4.0

53 319

5000元以上

6.7

101 161

 

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全市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5万平方米,给2565户发放了租赁补贴。对市区的18个老住宅小区、185条街巷和202幢零星居民楼实施了综合整治。市区直管公房完成解危11.8万平方米。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新增25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122亿元。

 

市场物价

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回落、国内存贷款利率下调、部分产品产能相对过剩等因素叠加影响下,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呈低开、探底、回升的V型走势。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6%,消费品价格下降0.1%。八大类消费价格“四升四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2.3%2.9%4.6%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及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6%6.1%1.2%2.6%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2009

2008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99.8

105.3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99.4

100.7

  消费品价格指数

99.9

107.1

1.食 

102.3

114.9

     #  

104.4

108.4

        

76.1

124.7

       肉禽及其制品

96.2

120.5

       

103.3

104.2

       水产品

110.6

108.2

      

112.8

113.3

2.烟酒及用品

102.9

102.8

3.衣 

104.6

102.0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4

105.2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7

105.6

6.交通和通信

93.9

96.5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8

96.9

8.居 

97.4

102.5

 

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较多等的影响,2009年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突出:主要是相对历史水平,一些经济指标增速处于低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企业效益恢复缓慢,实体投资相对乏力,外贸出口脱幅明显,财政增收难度加大。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科技进步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约束仍在加剧,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考验;民生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仍需加强;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还需向纵深推进。

2009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国内经济呈现生产增长加快、产品价格回升、效益状况逐步好转的态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形势、新机遇,只有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在挑战中寻求突破,在困难中发现机遇,努力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